6月12日,以“航通天下 运行未来——共迎开放合作新机遇”为主题的第三届天津国际航运产业博览会正式开幕,集中展示了我国港口建设的最新成果。开幕式期间,中国经济信息社发布了《天津国际航运中心发展蓝皮书(2024)》,以一组组鲜活数据,勾勒出港产城融合发展的立体画卷,为推动港航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从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到产学研联动的“港口大脑”,天津港是我国港口智慧化转型的“试验田”、产业升级的 “动力源”、绿色转型的 “新窗口”,诠释着全球航运变革的 “中国实践”。
智慧赋能港航发展彰显科技锋芒
通过构建统一数据流通底座、提升智能算力规模、拓展多领域应用场景三大举措,天津加速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在数联网与算力生态建设中跑出“加速度”。
2024年,天津推动8个区成为数联网应用先行区,布局2个试点园区并发布首批45个应用场景,将科学数据流通、海洋信息应用等技术深度植入港口场景。
在数据资源建设方面,天津港正以科技创建全球首个全物联网码头、行业首个A级绿色低碳算力中心和智能电力调控平台,构建起港口智能中枢,为推进智慧港口建设持续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津港样板”。
在实际作业方面,天津港集团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将传统集装箱码头、干散货码头智能化升级,大型集装箱装卸设备自动化率达到80%以上,以智慧赋能效率提升。
从算法优化到装备创新,从技术出海到港产融合,天津正逐步成为全球港口数字化转型的标杆城市,其经验将为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供重要示范。
绿色发展构建低碳港口生态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天津港集团通过调整能源、产业和运输结构,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扎实推进陆海双向绿色港口建设,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天津港持续推进绿色港口建设,建成全国首个防波堤风电项目,截至今年5月,天津港年发电能力达3.4亿千瓦时,满足全港60%能耗需求,集装箱码头新能源倒运车辆占比达100%。在天津港东疆5公里长的北防波堤上,7台彩色风机持续运转。这是全国首个获得用海批复的防波堤风电项目,成为东疆“零碳港区”建设的重要载体。
在运输结构方面,天津推动“公转铁”“散改集”运输转型,铁矿石铁路运输占比超70%,年减少柴油车运输200万次,大幅降低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港口全面淘汰高排放设备,新能源车辆占比超80%,电动化比例达57%。搭建大气智能监测平台,加强港区污染防控力度。2024年天津港区PM2.5浓度较2020年下降15.6%,优良天数比例提升6.9个百分点。
在全球港口减排压力与吞吐量增长双重挑战下,天津港通过技术创新与系统变革,探索出一条“规模增长与碳中和并行”的特色路径。
枢纽升级拓展海陆服务网络
天津港是京津冀及“三北”地区的海上门户,也是“一带一路”海陆交汇点、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和服务全面对外开放的国际枢纽港。天津港通过深度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着力打造我国北方地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
今年以来,天津港枢纽能级持续跃升。1月至5月,天津港集团完成货物吞吐量2.07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达993万标箱,同比增幅3.67%;海铁联运班列达37条,完成海铁联运63.8万标箱;集装箱航线总数147条,航线通达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
天津港新开通美东线、中美线、南美东线等集装箱直航航线,为促进中国与美洲国家贸易及国内国际双循环注入新动能。集装箱航线总数达到147条,“一带一路”航线增至69条,有力推动天津港从单一运输节点向全程供应链枢纽升级。秉持“大港口、大开放、大循环”理念,港产城融合发展正在为天津港和天津市揭开新篇章,也让天津更加深度融入并影响着区域的未来。(王泽君)